搜索
您想要找的


“劳动创造幸福,实干成就伟业”,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。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,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。”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:“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、奋斗精神、奉献精神、创造精神、勤俭节约精神,培育时代新风新貌”。18年来,上海建桥学院一直致力于开发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目标和雷锋式毕业生定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根据阶段性教育教学的要求,不断迭代发展,已成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。


 

  『一』迭代发展阶段

上海建桥学院劳动教育历经了三个迭代发展阶段:



第一阶段(2005-2010年):“平凡善者,从我做起”的学雷锋德育实践。

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,学校将雷锋志愿者活动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,颁发“弘扬雷锋精神金银铜质奖章”,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为雷锋日,建设30余个学雷锋基地,校院多部门联合实施“平凡善者、从我做起”校本德育体系建设项目,获评“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”。



 第二阶段(2010-2020年):“内铸素质、外塑形象”的文明修身实践教育。

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实施独立设置的0学分通识必修课程——“文明修身”。课程以清洁校园环境为主要内容,坚持“身心平衡、手脑并用与人格平等”的教育目的,引导学生从身边事、具体事做起,培养劳动意识、责任意识、公德意识,该课程获评“第二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”。



第三阶段(2020年至今):“三圈联动、育人本位”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。

学校设置了2学分综合实践必修课程,创建了三圈联动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,设计了基于育人本位的“三圈联动”劳动教育框架,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,编撰了建桥特色校本教材,解决了劳动教育“知与行合一、质与量统一、内与外兼一”的难题,实现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成效,达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。

   

    三圈联动系统

根据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出台《滚球体育投注,滚球投注app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的有关部署,在对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设计时,我们强调“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”,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,既要强化显性劳育,传授与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,又要深化隐性劳育,深入挖掘专业教育、思政教育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劳育元素与资源支持。

上海建桥学院“内--外”三圈联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,围绕社区养成设计“内圈”日常生活劳动,围绕基地劳作设计“中圈”生产劳动,围绕社会服务设计“外圈”服务性劳动。




      内圈:社区养成是起锚地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

通过学生社区养成教育系统建设,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需求,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理念,打造劳动教育实践载体。学校通过学生社区三级建家(合格之家、优秀之家、模范之家)的创建、文明修身课程的开展、垃圾分类的引导和实施,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个人生活,通过日常劳动来引导学生尊重劳动,热爱劳动。




       中圈:基地劳作是操练场,幸福生活源于辛勤劳动

学校整合近100亩土地作为农业生产劳动基地,按照“以体力劳动为主,注意手脑并用”的原则,设置强体力劳动、技术劳动、创新劳动3个主题,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业劳动过程,在实践过程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,体会劳动在“成长”中的价值,为将来走向社会,迎接社会复杂性、挑战性、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基础。




     外圈:社会服务是主战场,强国有我实干兴邦

      学校设置素质拓展学分体系,引导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30小时社会服务,开展公益劳动,参与社区治理。学校团委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日常化、志愿服务内容专业化、志愿服务品牌特色化。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鼓励滚球体育投注,滚球投注app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学科竞赛,重视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方法应用,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,提升就业创业能力。


在建桥学院,劳动教育有形的学分是2学分,但课程打造内容远远超过2学分32学时;劳动教育有劳作基地近100亩,还另有雷锋馆、国政馆、党建育人馆等校内教育载体联动支持;劳动教育在课表中显示于一年级开设,但实际整整纵跨了四年大学历程。建桥立足自身雷锋特色校园文化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定位,将劳动教育与“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”“锐意进取、自强不息”“干一行爱一行、专一行精一行”的雷锋精神内涵,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,针对大一学生,全面组织“内圈”与“中圈”的课程内容,强调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;针对大二学生,全面开展“学雷锋”志愿服务,强调社会责任与道德品质;针对大三大四学生,重点实施“创新创业”培优行动,强调“劳动素养+专业技能”双驱动。可以说,建桥学院构建的是“2学分+”的“劳动教育+”课程体系。

 

     




     劳动素养评价

确保学生劳动教育到位,劳动素养评价是关键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,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,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。”因此,我们建立了“目标导向+过程管理+终结性评价”的评价体系,对劳动教育实施结果进行检测,持续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和保障体系。目标导向即建立劳动清单,过程管理即要求学生根据劳动清单完成劳动手册,终结性评价是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对劳动教育的达成度进行评价,是对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价值评断。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,以定性评价为基础,以定量评价为补充,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教育实效;坚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,以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状况;突破了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和主观性。

  

    『劳动育人成效

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中突破创新,在立德树人中凸显出独特的育人作用。表现在四个方面:

一是学生劳动素养整体提升。

课程中实践操作约占70%,成效明显:学生劳动素养普遍提升,参与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,近年来,我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年人均32学时以上。麦可思对我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,本校毕业生的通用能力达成度逐年提高,近五届(分别为83%85%88%88%90%)与北上广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(分别为82%83%84%84%84%)的优势逐渐加大,整体达成效果较好。

二是传统劳作教育特色显现。

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内涵中,传统劳作教育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。学校从传统劳作教育入手,设计了从文明修身到农业生产劳动的实践内容,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:学习强国、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我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,仅近一年新闻报道数量就达40余篇,浏览量超过300万。人民网官方微博在20201111日以在劳动中学习为标题,当日阅读量超133万。2021420日,新华社以谷雨时节大学生下地忙耕种为题,报道我校学生劳动的生动场景,该报道浏览量超过50万。

三是构建劳动育人生态范式。

学校在充分思考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雷锋式大学生定位上,坚持五育并举。在内圈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中,通过学生社区养成教育系统建设,打造劳动教育实践载体;在中圈的一、二、三课堂,由劳动教育教研室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,设计针对性的实践活动,引导开展专业拓展项目;在外圈的社会课堂,搭建产教融合平台、倡导志愿公益服务、推动专业实习实践等活动,辐射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、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。该框架易于操作和调整,可适用于多数高校。

四是发挥协同育人长效合力。

围绕大中小幼协同育人、普教职教协同发展的规划,坚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的理念,突破围墙,推进产业园区、大学校区和居住社区的资源共享、空间联动和功能融合。学校积极推动临港学校协同协作,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临港新片区中小幼学段劳动教育综合实践,累计承担中小幼学段逾2000人次参与劳动教育,接受不同学段教师上百人次参与劳动实践。通过发挥协调育人合力,不断提升新片区的教育质量,打造临港教育高地,让劳动教育从“单向教学”实现“多向交互”。

劳动教育是“一课”,更是“一育”,要系统构建,更要全科渗透。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责任,强化课程实施,发挥课程主导作用,统筹拓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,建立有效衔接的劳动育人机制。


(图文/学生处提供)


热点新闻